天生氣質vs父母教育:為何有的孩子出街「天使」,有的像「小惡魔」?
- 2025 年 10 月 25 日
孩子吵鬧與乖巧,其實是先天與後天交織的結果
許多家長都會納悶,為什麼有的孩子一出門就能乖乖坐好、溫柔聽話,而有的卻像裝了馬達般大喊大鬧。心理學與育兒專家指出,孩子的行為表現其實與先天氣質以及後天家庭教育互動兩者都密切相關。

先天決定孩子的「底色」
每個孩子天生都有不同的氣質,這是由遺傳與神經系統特性決定的。有的孩子性格外向、活動量大、反應強烈,這類孩子在外容易激動、喊叫;而有的孩子內向、敏感、作息規律,就較容易保持安靜。
氣質心理學指出,有九大氣質向度,如活動量、反應強度、規律性與適應性等。父母能夠透過觀察這些特質,了解孩子是屬於「活潑型」「慢熱型」還是「高敏感型」,進而決定育兒策略。例如,活潑型孩子需要更多引導與界限,而敏感型孩子則需要安撫與安全感。
後天教育塑造行為模式
家庭互動與教養方式會深刻影響孩子的情緒發展。心理師指出,在「民主權威型」家庭長大的孩子通常有良好的情緒調節力,因為父母允許表達感受、提供情緒引導;相反地,若家庭中充斥高壓、比較、忽視,便容易培養出易怒、叛逆或焦慮的性格。
同時,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有時只是生理疲累或情緒過度刺激的反應,而非「不乖」。例如太累、太餓、或捨不得離開遊樂場所時,孩子可能以哭或喊來釋放不快,這是情緒發展的一部分。
家長可以怎樣做?
- 在孩子失控時先穩住自己情緒,冷靜引導。
- 事前告訴孩子出門規則、安排好作息,避免過度疲倦。
- 針對孩子的天生氣質採取不同策略,例如高敏感型孩子需要預告變化、活潑型孩子則需增加明確指令。
- 肯定孩子的良好行為,避免以羞辱或比較的方式糾正。
FAQ
Q:如果孩子天生脾氣暴躁,父母能改變嗎?
可以。氣質雖然是天生的,但「性格」會隨著環境、教養與經驗塑形。持續的情緒教育與父母榜樣能幫助孩子學會自我控制。
Q:常在外吵鬧是故意嗎?
通常不是。多數情況是因為疲倦、焦慮或情緒累積所致。了解原因、滿足需求,比單純責罵更有效。
Q:乖巧是不是代表情緒健康?
不一定。過度壓抑或害怕出錯的孩子,看似乖巧卻可能隱藏焦慮或自我否定,因此父母也要關注孩子情緒表達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