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血虛」不等於「貧血」?中醫與西醫這樣看!
- 2025 年 10 月 15 日
了解血虛與貧血的差別
「血虛」與「貧血」並非完全等同。從中醫角度來看,血虛是指氣血不足,不能濡養臟腑、筋骨與皮膚,屬於體質的虛弱現象,可理解為「血液量或質不足」。而在西醫中,貧血則是血液中紅血球或血紅素含量下降,導致運氧能力下降,是一種可由缺鐵、營養不良、慢性疾病等引起的臨床狀況。
簡單來說,「有血虛未必有貧血,有貧血多半伴血虛」。

孩子若呈現氣血不足的表現,如面色蒼白、唇色淡、容易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家長應觀察是否為血虛或貧血引起,必要時進行血液檢查並諮詢專業醫師。
嬰幼兒與兒童血虛的常見原因
中醫認為,嬰幼兒血虛多與先天不足(腎精不足)及飲食不節、脾胃虛弱有關。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功能弱,氣血生成不足,就容易出現血虛體質。
此外,睡眠不足、久病傷氣血或偏食挑食也會令孩子血氣虛弱。在部分情況下,若鐵質攝取不足,可能同時導致缺鐵性貧血。
不同年齡階段的補血飲食建議
| 成長階段 | 飲食原則與重點食物 |
|---|---|
| 嬰兒期 | 主要以母乳哺育,媽媽可進食 豬肝、豬紅、黑木耳、紅棗、山藥 等,有助於提升乳汁中氣血營養。 |
| 幼兒期 | 幼兒脾胃漸健,可由少至多、由稀到稠增加食物種類。建議加入 芝麻、核桃、益智仁、花生 等健脾益血食材,幫助吸收營養強化氣血。 |
| 學齡期 | 氣血需求高,可補充 牛肉、羊肉、雞鴨肉、黑豆、菠菜、紅米 等食物;同時配合水果補充維生素C,幫助鐵質吸收。 |
補血時應注意:
- 維生素C能促進鐵質吸收,如橙、奇異果、番茄。
- 避免與高鈣食物(如牛奶)同時進食,以免抑制鐵吸收。
- 飲食應均衡,不偏食、不過度食補,以免脾胃負擔。
FAQ:家長常見疑問
Q1:怎樣分辨孩子是血虛還是貧血?
A:若僅從外觀症狀難以判斷,需透過血液檢測觀察血紅素及鐵蛋白水平。若指數正常但仍顯虛弱,中醫則考慮為血虛體質。
Q2:血虛需要吃補品或中藥嗎?
A:輕微血虛多可從調整飲食、作息入手;若症狀持續或伴頭暈、心悸,應請教中醫師辨證用藥。常見藥材如當歸、龍眼肉、枸杞、阿膠等,但不宜自行配用。
Q3:富含鐵質的天然食物有哪些?
A:動物性鐵(血基質鐵)吸收率最高,包括 紅肉、豬肝、羊肉、魚貝類;植物性鐵如 紫菜、黑豆、紅豆、芝麻 等,宜搭配水果類一起食用以提升吸收效率。
孩子若經常臉色蒼白、容易發冷、注意力不集中或情緒低落,可能暗示氣血不足。中醫強調「健脾養血」,西醫則著重「鐵質與營養補充」,兩者結合調理,能幫助孩子氣血充盈、精神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