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養孩子的四種方式
- 2025 年 10 月 4 日
黛安娜·鮑姆林德(Diana Baumrind)於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四種管教模式,至今仍然是親職教養研究的經典理論。了解這四種模式有助於家長更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教養方式,促進孩子的情感健康和社會適應。

選擇「溫暖且有原則」的權威型管教,能兼顧關愛與規範,最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律、社交能力與情緒穩定。
一、溺愛型(Permissive)
溺愛型家長對孩子極具包容性,對規範和紀律要求較少,重視孩子的需求與感受。
- 特徵:
- 幾乎不設限,缺乏一致性的規範
- 尊重孩子的選擇/情緒,避免說「不」
- 與孩子關係密切,但缺乏管教界線
- 影響:
- 孩子可能自我中心、衝動、難以遵守社會規範
- 缺乏自律與挫折容忍度
二、專制型(Authoritarian)
專制型家長要求嚴格,注重服從與權威,對孩子的行為設立明確規範,但缺少情感支持。
- 特徵:
- 設有嚴格規矩,重視服從
- 溝通以命令為主,很少解釋原因
- 以懲罰和責備維持紀律
- 影響:
- 孩子可能表現出順從,但自尊和社交能力較弱
- 容易產生焦慮、叛逆或壓抑情緒
三、忽視型(Neglectful)
忽視型管教介於極端放任與冷漠之間,家長既不關心孩子的行為,也不提供實質支持。
- 特徵:
- 缺乏陪伴與監督
- 不設定規範,對孩子需求漠不關心
- 家庭互動很少
- 影響:
- 孩子可能感到被遺棄,出現情緒和行為問題
- 自尊低,學習動機差
四、權威型(Authoritative)
權威型家長兼具關愛與規範,既制定清晰規矩,又尊重孩子意見,積極溝通與引導。
- 特徵:
- 設定合理界限與期望
- 以正向鼓勵與解釋為主,強調「為什麼要這樣做」
- 關注孩子需求,提供情感支持
- 影響:
- 孩子更具自律、自信與社交能力
- 情緒調節較佳,學習動機和學業表現更穩定
FAQ 常見問題 ?
Q1:哪一種管教方式最能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A:權威型管教既注重規範又有情感支持,能有效促進孩子自律與好習慣的形成。?
Q2:家長如何從專制型轉換到權威型?
A:可以從「多解釋規則背後原因」和「多傾聽孩子想法」開始,逐步減少純命令和懲罰方式。?
Q3:溺愛型會不會傷害孩子的自尊?
A:雖然溺愛型家長關心孩子,但過度放任可能導致孩子在失敗時缺乏挫折容忍度,反而影響自信和應對挑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