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80年代香港童年時光:小朋友如何玩樂?
- 2025 年 9 月 8 日
80年代,香港小朋友打發時間的方法非常多元化,主要以戶外活動、自製玩具、傳統遊戲及觀看電視為主,與現代普及電子產品的情況截然不同,童年充滿了創意和集體歡樂。
常見活動類型
- 戶外遊戲:小朋友會與鄰居或同學在街上或學校操場玩跳飛機、跳繩、橡筋繩、蹺蹺板、拔河等傳統遊戲,一群人可以玩整個下午,簡單卻快樂。
- 自製玩具及DIY遊戲:不少家庭環境未必富裕,孩子會用紙、橡筋、膠圈製作「天下太平」、「東南西北」等紙上遊戲或自創小玩具。
- 室內玩具:受歡迎的玩具有公仔紙、橡筋繩、扭計骰、LEGO積木、波子棋、康樂棋,大家會分享交換,也常舉行簡單比賽。
- 集體娛樂場所:八十年代末期開始流行室內遊樂場如「歡樂天地」,小朋友在這些遊樂場玩機動遊戲、撞球、射門牙、打地鼠、集換獎票換禮物,是當時的集體回憶。
- 看電視/聽廣播:電視兒童節目如《跳飛機》、《430穿梭機》陪伴每日黃昏或晚上,大家邊做功課邊追劇,討論劇情也成為社交話題。
- 家庭活動及幫補家計:有些小孩會在家協助家人,如剪線頭、穿膠花,幫補家計,閒時才玩耍。
經典遊戲及玩具
- 跳橡筋繩
- 天下太平(紙上遊戲)
- 拍公仔紙
- 跳飛機(地上畫格遊戲)
- 波子棋、康樂棋
- 蹺蹺板
- 自製紙飛機、彈擦膠
常見FAQ
80年代有沒有電子遊戲機?
80年代末部分家庭可玩紅白機、手提電子遊戲,但普及率較低,主流仍是傳統遊戲。
小朋友是否常一起玩?
是的,大部分遊戲強調群體參與,很少獨自玩樂,玩伴多來自鄰居、同學。
當時玩具種類多嗎?
不少玩具需自製,市面有公仔紙、洋娃娃、波子棋等,但購買受限於經濟條件,所以小朋友很會「自創」遊戲。
那時有公園遊樂設施嗎?
不少區域有公共遊樂場,設有蹺蹺板、滑梯等基礎設施,常成為小朋友聚集玩樂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