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冬季容易失溫及哮喘加劇?了解成因與應對方法
- 2025 年 10 月 4 日
長者由於調節體溫的機能逐漸衰退,加上皮下脂肪減少,所以在天氣轉冷時,身體不能有效應對氣溫下降,更容易出現體溫下降和不適。如果體溫大幅下降,更有機會引致低溫症,甚至危及生命。此外,長者如患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天氣一冷時,病情亦更易惡化。
體溫調節功能衰退與皮下脂肪減少
- 年紀增長令人體溫度調節機能下降,神經及血管對冷熱反應變慢。
- 皮下脂肪是天然保溫層,隨年齡減少,保溫能力下滑,使身體更難面對氣溫變化。
- 部分慢性疾病或藥物(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糖尿病、安眠藥)會影響新陳代謝,減少熱能產生,使長者更易著涼。
低溫症的成因與風險
- 長者在寒冷環境下,體溫若降至攝氏35度或以下便屬低溫症,嚴重者可致心臟停頓甚至死亡。
- 較輕微症狀包括皮膚發冷、神志不清、說話含糊、步態不穩等,嚴重時則會血壓降低、心律不齊及昏迷。
- 行動不便、中風、柏金遜病、酗酒等亦會提高患低溫症的機會。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與氣溫下降
- 長者患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慢阻肺),寒冷時呼吸道更易收縮、分泌增加,容易誘發病情惡化。
- 溫差大會刺激氣道,引發炎症,使病情波動。
- 體力減弱及新陳代謝減慢令長者難以復原,整體風險提升。
預防與日常建議 ??
- 注意天氣預報,及早添合適保暖衣物(如頸巾、手袖、襪等)。
- 保持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熱量與水分,避免酗酒。
- 避免獨自外出或長時間逗留寒冷環境,行動不便者宜有陪同。
- 有慢性病如呼吸系統疾病者,要按時服藥,遇不適要及時求醫。
FAQ
1. 長者出現哪些徵狀要懷疑有低溫症?
皮膚發冷、意識模糊、說話含糊、手腳僵冷、止不住顫抖等情況,都要懷疑低溫症,需保暖並及早就醫。
2. 長者哮喘在冬天如何預防病情惡化?
要密切留意天氣變化,避免吸入冷空氣,維持室內溫暖與濕度,按時服用醫生處方的藥物,如有徵狀惡化應立即求醫。
3. 什麼人更容易因天氣寒冷而患低溫症?
長者、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心臟病)、行動不便者與酗酒者均屬高危,寒冷天氣要特別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