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自殺年齡下降背後原因大解構——學業、人際、社會壓力持續高企
- 2025 年 9 月 7 日
香港輕生學生年齡正急速下降,並且整體趨勢維持高位,主要原因是多重心理、學業、家庭及社會壓力所致。
主要成因剖析
學業壓力嚴峻
- 學業和「成績至上」文化壓力讓許多學生感到沉重負擔,甚至懷疑自己未來的出路。
- 約七成學生自殺主因是「學業問題」;尤其香港升學競爭激烈、成績定生死,造成持續焦慮和無力感。
家庭及人際關係
- 次主因來自家庭關係、親子溝通不良和人際壓力,例如父母期望高、家庭衝突缺乏理解。
- 不少案例如中二、中五生,因人際關係出現嚴重心理困擾,包括感情失落、被孤立、同儕壓力。
情緒問題及求助不足
- 精神健康困擾(抑鬱、焦慮症)近年明顯升溫,卻有九成學生面對負面情緒時沒有尋求幫助,社會心理污名令求助意願偏低。
- 青少年往往壓抑真實感受,家長及學校對負面情緒重視不夠,耽誤及時支援。
社會因素與疫情影響
- 疫情期間,社交活動減少,青少年心理調適力弱,大量活動缺失加劇孤獨感和封閉傾向。
- 社會壓力、經濟不穩、未來不確定性和網絡比較亦加劇焦慮、絕望感。
FAQ(常見問題解答)🌟
Q1:青少年自殺率為何持續攀升?
A:主要因為學業壓力、家庭困擾、情緒病困擾和求助意願低,多種因素互相交織令危機加劇。
Q2:哪些年齡層最高危?
A:14歲及17歲屬於自殺高發年齡群,女生個案比男生多。
Q3:社會可如何介入?
A:家長及教師需主動關注子女情緒,社會減少心理困擾標籤,學校增設支援渠道,鼓勵學生勇於求助。
Q4:哪些困擾最常見?
A:學業壓力、家庭/親子關係、人際感情、精神病如抑鬱症與焦慮症。
化解沉重心情✨
- 🎒 學業壓力:功課成績,升學競爭
- 🏠 家庭關係:親子溝通,期望壓力
- 😔 情緒困擾:抑鬱症、焦慮症
- 💬 不敢求助:害怕標籤,缺乏支援
- 🌎 社會與疫情:活動減少,孤獨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