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裁員模式大抉擇:「斬一刀」還是「慢慢割」?打工仔心聲直擊
- 2025 年 10 月 6 日
員工最怕持續減人,心理壓力大到爆表
公司大裁員與每月分批減人手,各有其優缺點,但對打工仔來說,誰也不想日日活在裁員陰霾之下。一一次性大裁員有如「斬一刀」,痛快但短暫,雖然當下震撼,往往能令被裁的人及幸運留下的人都迅速適應新常態,心理創傷反而較易癒合。反觀如果公司每月都持續減人,大家都像「坐針氈」,不安感長期纏繞,剩下的打工仔容易出現「安靜崩裂」和職場倖存者症候群,精神壓力不斷升溫,效率與士氣崩潰亦不是新聞。
法例及補償細節,打工仔要清楚
無論是大裁員或分批裁員,只要是因為公司業務需要而非員工個人表現,都屬於「裁員」,公司需要按《僱傭條例》發放通知期、遣散費及其他應有薪金或賠償,月薪僱員的遣散費通常按最後一個月工資的三分之二乘以服務年資計算,最高上限港幣39萬元。而長期服務金則要根據累積年資及原因,細節不同。打工仔記住要向公司查清所有賠償計算,不能同時領兩份。
持續裁員對員工健康及公司形象影響
公司若選擇每月分批減人手,的確能按營運需要逐步調整,但容易令員工每日都戰戰兢兢,產生不安全感、焦慮甚至心理疾病,公司也可能因長期「人事動盪」而損害品牌形象與客戶信任。管理層應加強溝通及透明度,適時安排輔導或支持措施,避免人心惶惶,否則容易出現員工集體「安靜崩裂」,甚至流失更多人才。
裁員常見FAQ
裁員一定要賠償嗎?
是的,只要符合法律上裁員定義及年資要求,公司就需要為符合資格的員工支付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
遣散費怎麼計算?
以月薪員工為例:最後一個月全月工資 × 2/3 × 可追溯的服務年資,上限港幣39萬元。
如果留下了,還有什麼心理挑戰?
很多員工會出現「職場倖存者症候群」或「安靜崩裂」:雖然工作還在,壓力和不安全感卻持續,長遠損害士氣與健康。
公司每月裁員合理嗎?
只要有正當業務原因,不屬於不合理解僱,但建議公司妥善溝通,減低員工焦慮,否則可能引發公關危機及品牌損害。